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日照市,276826;
摘要:“利”作为实践哲学与道德哲学共同关切的核心命题,“利”的异化面临人类生存现实挑战,也存在深刻理论矛盾。“利”本应是实现善的手段,却逐渐脱离本真,异化为“功利”,困于道德抉择,例如从“无商不尖”的正当经营、合理逐利,在资本增值逻辑主导下异化为“无商不奸”的剥削,当资本积累成为唯一目标,商人逐利行为陷入不正当竞争深渊,因而国家规范商业环境、重塑商业伦理的现实需求及现代商业活动陷于不正当竞争困境,寻求共生之道,明确相关研究之必要。当前学界对商业伦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制度约束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表层,缺乏对“利”从本真到异化的哲学根源及回归路径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本文聚焦“利”的异化概念,以儒家义利观、马克思异化理论及批判理论对“利”的异化进行综合分析,深入阐释“利的异化与重构”的哲学路径,旨在为现代商业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困境寻找共生之道,深化对商业剥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当代中国商业文明建设提供哲学层面的理论参考,指引商业活动回归“义利并举”之本真方向。
关键词:利的异化;无商不尖;无商不奸;不正当竞争;共生之道
参考文献
[1]单江东.“义财”与儒家经济伦理辨析[J].新经济,2015,(10):52-59.
[2]周濯街.“无商不尖”与“无商不奸”的词源考辨——兼论传统商业伦理的古今异化[J].当代经济,2001(5):73.
[3]周淑敏,于泉蛟.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复归——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黑河学刊,2020,(06):66-69.
[4]蒋土山.“无商不奸”辨[J].中国工商,1991,(07):22.
[5]陈建坤.论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观[J].东岳论丛,1985(2):39.
[6]刘华义.论传统文化中诚信资源的缺失[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05):47-53.
上一篇:“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保护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