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艾青是继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人之后对中国现代新诗发展提供卓越贡献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继承“五四”新文学紧密结合现实的优良传统,又表现出自由活脱的艺术风格。艾青的生命、生活与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在创作伊始即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逐渐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挖掘并形成其诗歌中的“土地”和“太阳”等独具特色的意象。得益于其绘画教育的学习背景,艾青自然地将绘画艺术中的光线和色彩技艺运用于诗歌创作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独具一格的“绘画美”魅力。同时,艾青完整提出诗的“散文化”理论并自觉地付诸实践。
关键词:艾青;“散文化”;意象;光线;绘画
参考文献
[1]艾青:《艾青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邹建军:《<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八重回忆”及其情感结构》,《语文教学与研究·上》2021年第7期。
[3]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丘思琴:《“语言的画师”:论绘画性对艾青诗歌的渗透——以艾青早期的诗歌为考察中心(1932—1942年)》,《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5]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李泽华:《论艾青诗歌散文美的诗学特征》,《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7]杨匡汉、杨匡满:《艾青诗歌艺术风格散论》,《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