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城市规划文本,对南京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规划功用价值与历史局限性,部分研究虽拓展至社会-历史背景考察,但仍有深化空间。本研究在民国社会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下,以《首都计划》推崇的"大屋顶"式建筑为核心分析对象,探究这一文化表征如何贯通"首都"所代表的"文化精华之荟萃",进而被赋予构建"文化自主"的功能。研究发现《首都计划》对"大屋顶"这一"传统"的再造过程中,城市建筑成为了文化观念传播的重要机构;而"大屋顶"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展现了在西方文化"镜像"下自我重塑的中国地方文化,揭示了当时社会变革中文化转型的复杂性。
关键词:《首都计划》;固有式建筑;城市史;文化转型;镜像理论
参考文献
[1]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1.
[3]郭伟杰(美).筑业中国: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1914-1935)[M].卢伟,冷天,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22.
[4]沈成飞.论孙科的第二个广州市长任期--以广州官产案为中心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1-91.
[5]苏艳萍,鄢增华.南京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J].档案与建设,2013(10):50-52,38.
[6]宋雨.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历史文化思想解读:政治、学术与社会力量的博弈[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4):33-38,48.
[7]高红兵.民国"国都论争"与北京城政治形象的衍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39(1):14-22,35.
[8]董佳,刘素林.民国政治与城市规划的地方互动:南京“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进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29(4):149-158.
[9]刘青莉.1930年代《实业计划》的研究及实践热潮[J].西部学刊,2023(14):132-135.
[10]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清华大学营建学系.雅典宪章[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123-126.
[11]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汤普森·约翰B.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13]霍克海默·马克斯,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尤宇.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5]魏晓锴.民国“黄金十年”是想象的幻景[J].历史评论,2022,(04):25-29.
[16]霍布斯鲍姆·埃里克,兰杰·特伦斯.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7]萨义德·爱德华.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8]冷天.墨菲与"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建筑师,2010(2):83-88.
[19]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