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4.048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主体间性视域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以《红高粱家族》为例
薛晓宇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摘要: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葛浩文作为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的译者受到了学术界与日俱增的关注。他精湛的翻译技艺助力中国文学跨出国门,对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不过,不少人认为其翻译风格有悖于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与原作者、目标读者、出版商等多方主体进行互动与协调。

关键词:主体间性;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译本

参考文献

[1]Gadamer.H.(2006).Truth and Method,Joel Weinsheimer & Donald G:Marshal,(trans,)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m.

[2]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31(06):5-9+92.

[3]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31(06):10-16+92.

[4]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5]罗屿.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J].新世纪周刊,2008(10):120-121.

[6]李顺祺.中国图书如何进入美国市场[J].中国出版,1994,(11):33-36.

[7]莫言,《红高粱家族》(Redsorghum),HowardGoldblatt译,英国:企鹅出版社,1994.

[8]庞学峰.翟理斯的翻译对“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抵制[J].中国翻译,2018,39(04):36-41.

[9]许诗焱.葛浩文翻译再审视——基于翻译过程的评价视角[J].中国翻译,2016,37(5):88-92.

[10]张孝红.基于主体间性的文学翻译审美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9.

[11]周玲琪.葛浩文翻译模式探究——兼论“借帆出海”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3,30(06):33-40.

上一篇:内村鉴三的人格教育观——以美国时期的教育实践为中心

下一篇:文物库房温湿度智能调控与环境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