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导刊
  • ISSN:3079-9007(Print) 3080-148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486.25.11.019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李嘉文 欧阳婷(通讯作者)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

摘要:在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背景下,粮食新质生产力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论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进而采用熵权-TOPSIS法对粮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政府支持、高素质人才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同样是关键驱动因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向影响,可能与经济发达地区粮食产业规模较小有关。为此,论文提出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粮食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赋能作用,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粮食新质生产力;Tobit模型

参考文献

[1]贾康,郭起瑞.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63(04):1-13.

[2]胡海,张永奇,庄天慧.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2):94-104.

[3]周鹏飞,蔡扬,龙小燕.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政策建议[J].西南金融,2024,(11):45-58.

[4]秦琳贵,刘松岐,王琬植,等.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5,44(03):16-24+32.

[5]王亚红,韦月莉.中国粮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其耦合协调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25,45(02):295-304.

[6]丁宝根,方羽,罗芳.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24):282-291.

上一篇:农村电商扶持政策是否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基于中部地区实证分析

下一篇:城乡融合视域下丹东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