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与艺术
  • ISSN:3079-9031(Print) 3080-1516 (Online)
  • DOI:10.64216/3080-1516.25.06.058
  • 出版频率:月刊
  • 语言:中文
  • 收录数据库:ISSN:https://portal.issn.org/ 中国知网:https://scholar.cnki.net/journal/search

陕西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生态适应性阐释

王翠英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理论为基础,探讨陕西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生态适应性。陕西拥有5项人类非遗、9项国家级非遗及766项省级非遗,其翻译生态环境具“层级性”“地域性”“多元性”特征。文章分析非遗外宣翻译面临的三大生态挑战: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偏差、思维障碍与冲突,语言结构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上的壁垒,以及译者在语言能力、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不足。同时,结合“三维适应选择”理论,阐述生态适应性在语言维度(词汇适配、语法调整、表达优化)、文化维度(符号转换、内涵融合、习俗还原)、交际维度(受众调整、媒介适配、反馈优化)的具体体现,为陕西非遗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陕西非遗;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适应性选择;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

[2]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俗文化英译[M].苏蕊,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

[3]田亚亚,杨娇,廉洁.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对照)[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2.

[4]洪莉.生态平衡视角下的中国非遗外宣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19-122.

[5]谷旭光,李辉,崔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98-105.

上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山论探析

下一篇:马拉松赛事举办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