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四川成都,620010;
摘要:藏族锅庄舞与羌族沙朗舞作为川西北地区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承载着各自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本文聚焦两者在地域接壤与文化互动背景下的交融现象,分析其文化特征、表现方式与保护路径。通过制度建设、活动联动、数字存档与民俗复兴等策略,揭示交融舞蹈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活态机制,在民族间的文化适应与互鉴中为边缘区域的文化认同提供新的表达空间。
关键词:藏族锅庄舞;羌族沙朗舞;川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徐蕊.浅谈藏族锅庄舞的传承与推广——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喜剧世界(上半月),2023(3):126-128.
[2]刘毓秀.羌族古典祭祀舞与现代沙朗[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002):60-61.
[3]李祥林.庙会·仪式·戏剧化扮演——川西北羌族地区民间演剧及多重功能[J].中华戏曲,2023(1):97-111.
[4]李祥林.独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戏剧文化遗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9(2):8.
[5]丰禾.文化信念与制度:川西北的变迁[M].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上一篇:戏曲水袖材质创新与舞台表现力研究
下一篇:短视频平台在阅读推广中的实践路径